雨后至溪上

夜雨无端忽晓晴,南溪便长半篙清。
斜冲乱石雪霜碎,快泻深陂金玉声。
慢处回头萦作漩,急边眨眼不留行。
李成觑着如何画,却是诗中画得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后至溪上》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及其艺术特色:

  1. 内容概述
  • 诗歌原文:雨后至溪上三首·其二 扁舟一叶泊溪弯,一雨初收篷未干。风浪依然平帖后,渔翁出把渔竿。
  •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色,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生动的渔民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和谐之美的赞美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 艺术手法: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展现了雨后的溪流景象,通过对比雨后初晴的平静与风浪过后的激荡,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
  1. 背景介绍
  • 创作时间: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具体创作年份不详。据《宋诗纪事》记载,杨万里晚年归隐家乡,常在溪边垂钓,写下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作。
  • 创作动机:从诗中“拟借丹青画作图,退休老子作渔夫”的描述可以看出,杨万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绘,寄托了他对于恬淡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于自然美的感悟和赞美。
  1. 语言风格
  • 精炼含蓄:杨万里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内涵,善于用寥寥数语传达深远意境。在《雨后至溪上》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自然景物更加鲜活动人。
  • 意象丰富:诗中的意象包括雨后的溪水、渔船、渔翁等,每一个都充满了诗意。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画,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美好。

《雨后至溪上》不仅是杨万里作品中的佳作,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去品味其中的意境与情感,感受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