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御制社日诗

仙掌凌空沆瀣秋,大田多稼似云浮。
天边霁景芙蓉阙,江上残芳杜若洲。
东观群儒宣宴乐,南荆遗俗重嬉游。
宸章忽降容瞻睹,疑是神龟负九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和御制社日诗》是宋代杨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奉和御制社日诗》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时政的敏锐洞察。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与特点:

  1. 作品原文
  • 仙掌凌空沆瀣秋,大田多稼似云浮。
  • 天边霁景芙蓉阙,江上残芳杜若洲。
  • 东观群儒宣宴乐,南荆遗俗重嬉游。
  • 宸章忽降容瞻睹,疑是神龟负九畴。
  1. 创作背景
  • 《奉和御制社日诗》是北宋时期的作品。在元日这一重要的节日里,皇帝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此时,文人墨客往往会创作诗歌以赞颂皇恩浩荡、民生安乐。
  1. 内容赏析
  • 仙掌凌空沆瀣秋,大田多稼似云浮:此句描绘了元日时节的景象,仙掌(指皇宫中的铜铸仙人像)在秋天的夜空中显得格外高远,而大田里庄稼茂盛,如云彩般飘浮。
  • 天边霁景芙蓉阙,江上残芳杜若洲:描述了天空晴朗、景色宜人的元日景象,芙蓉阙指的是古代皇家宫殿,杜若洲则可能是一处风景名胜区,两者相映成趣。
  • 东观群儒宣宴乐,南荆遗俗重嬉游:东观群儒指朝中文官,他们在这里宴饮娱乐;南荆遗俗则是指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人们在这里尽情嬉戏。
  • 宸章忽降容瞻睹,疑是神龟负九畴:宸章是指帝王的诏书,忽降可能意味着诏书突然降临,让人顿感惊喜。九畴是古代对宇宙天地的一种描述,这里暗示着帝王的智慧和恩泽。
  1. 艺术特色
  • 意象生动: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仙掌”、“沆瀣秋”、“芙蓉阙”、“杜若洲”等,使整首诗的画面感极强。
  • 韵律和谐:七言律诗讲究平仄音节,《奉和御制社日诗》的韵律安排得当,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 意境深远:整首诗不仅描写了元日的盛况,还通过对农业祭祀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风貌:《奉和御制社日诗》通过诗歌这一形式,展现了北宋时期社会的政治面貌和文化氛围。
  • 传承中华文化:作为文学作品,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历史与精神,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 历史影响
  • 后世传颂:《奉和御制社日诗》因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被后人传颂不衰。
  • 学者研究:许多学者对这首七言律诗进行了研究,认为它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 文学地位
  • 宋词之典范:《奉和御制社日诗》在宋词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是宋代文人表达政治情感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
  • 文人雅集:在当时文人的生活中,诗歌创作是一种雅集的形式,而《奉和御制社日诗》的创作也体现了这一文化现象。
  1. 教育意义
  • 启迪思考:通过对诗歌的学习,读者可以思考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如何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 培养审美情趣:欣赏诗歌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使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精神寄托。
  1. 现代启示
  • 弘扬传统文化:这首诗提醒现代人要珍惜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发扬光大。
  • 提升人文关怀:通过对古人的诗歌进行学习,可以增强现代人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与关爱。

《奉和御制社日诗》不仅是宋代文人杨亿的杰出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诗歌的魅力,还能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