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郡讲禊饮于江上夜归赋此

身坠千峰不自知,尚修故事水之麋。
真居峻岭崇山下,又过绿阴青子时。
幻出流觞共顷刻,款留归棹展娱嬉。
史君澹泊随民乐,先赋丰年一首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至郡讲禊饮于江上夜归赋此》是宋代诗人冯伯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经历:冯伯规,字伯规,岷州(今甘肃岷县)人,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知巴州。
  • 诗歌创作:冯伯规有诗三十一卷传世,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感慨。
  1. 诗歌原文
  • 全文:“身坠千峰不自知,尚修故事水之麋。 真居峻岭崇山下,又过绿阴青子时。 幻出流觞共顷刻,款留归棹展娱嬉。 史君澹泊随民乐,先赋丰年一首诗。”
  • 注释:“身坠”意为跌入或陷入;“千峰”指山;“尚修故事”指继续前人的故事;“绿阴青子”形容景色宜人;“幻”、“款”分别表示虚幻、留恋之意;“史君”指当地官员;“丰年诗”指赞美丰收的诗篇。
  1. 诗意解读与赏析
  • 首联:“身坠千峰不自知,尚修故事水之麋。” 表达了一种身处险境却浑然不觉的情境,同时反映了诗人对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坚守。
  • 颔联:“真居峻岭崇山下,又过绿阴青子时。” 描绘了一幅高山峻岭、绿树成荫的自然风光图,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
  • 颈联:“幻出流觞共顷刻,款留归棹展娱嬉。” 描述了宴饮之余,大家共同参与的饮酒游戏,以及随之而来的欢乐时光。
  • 尾联:“史君澹泊随民乐,先赋丰年一首诗。” 赞颂了官员的清廉和政治清明,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繁荣富强的期望。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通过“千峰”、“水之麋”、“峻岭”、“绿阴”、“青子”等自然意象,构建了一个和谐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
  • 修辞技巧: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韵律和谐: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严格,通过对仗工整、平仄相间的韵律设计,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1. 历史背景
  • 宋光宗时期:冯伯规生活在宋朝,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知巴州,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巴州文化:巴州位于今甘肃一带,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冯伯规在巴州的所见所闻可能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初至郡讲禊饮于江上夜归赋此》作为冯伯规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 思想内涵:诗中所体现的淡泊明志、崇尚自然的价值观,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1. 现代传承
  • 研究意义:该诗作为宋代文学作品,对于研究宋代诗歌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教育启示:通过对这首诗的教学和研究,可以让学生了解宋代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进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初至郡讲禊饮于江上夜归赋此》不仅是宋代诗歌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理,还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好地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