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君挽词

龟城之山龙蟠崛,山下佳城何郁郁。
一抔黄土百年心,数字寒旌万里骨。
风愁雨悲春色死,生长何方葬于此。
乱离沟壑半公卿,不得如君君有子。
我生苦晚复异县,平生不识先生面。
但闻其见元祐时,伤今思古为此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常君挽词》是宋代诗人冯时行所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与作者生平,以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1. 诗歌原文与翻译:《常君挽词》的原文如下:“龟城之山龙蟠崛,山下侍城何郁郁。一捧黄土百年心,数字寒旌万里骨。风愁雨悲春色死,生长何言葬于此。乱离沟壑半公卿,不得如君君有子。” 其中“龟城之山”指的是位于今江苏徐州市的龟山;“龙蟠崛”形容山势雄壮蜿蜒。诗中通过描绘龟城的山景以及侍奉在此的城邑,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和对历史的感慨。“一捧黄土百年心”,形象地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深情怀念和对生命的短暂无常的感慨。

  2. 诗人背景:《常君挽词》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状元冯时行,字元本,号东山,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冯时行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精湛的诗词创作享誉当时。他的许多作品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冯时行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展现了其博大的胸襟和高远的志向。

  3. 艺术特色:《常君挽词》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动地反映了作者对亡故之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生命无常的哲思。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宏大的自然之中,使得情感表达更为含蓄而深远。同时,诗中的用词考究,意境深远,无论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命运的描述,都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4. 历史文化价值:《常君挽词》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因其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诗中的“龟城之山”等元素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与文化氛围,为研究宋代的地理、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通过对诗中内容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文人心态及其与时代的关系。

《常君挽词》是一首充满深意和美感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宋代诗人冯时行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研究宋代文学和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对于爱好文学和历史的读者来说,这首作品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启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