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丘锁千岑,层阁跨云起。
永怀霜露思,时未荐醪醴。
钦宗贵收族,蛰蛰神亦喜。
故令傲霜根,骈枝复连理。
黄侯渥洼种,一跃不容拟。
庆源如归墟,万壑自奔止。
终见君子乡,乃是鸣珂里。
黄彦昭时思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彦昭时思阁》是宋朝诗人杨时的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杨时(约1075—1141年),字为明,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与邵雍齐名,并称“邵杨”,世称杨先生。他生于河南郑州,卒于四川眉山。杨时在北宋时期以其深厚的文学成就和哲学造诣而闻名,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尤其擅长写诗作文,对后世影响深远。杨时不仅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还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其生平事迹被广泛记录于史籍之中。
原文展示:《黄彦昭时思阁》原文如下:
孤丘锁千岑,层阁跨云起。
永怀霜露思,时未荐醪醴。
钦宗贵收族,蛰蛰神亦喜。
故令傲霜根,骈枝复连理。
黄侯渥洼种,一跃不容拟。
庆源如归墟,万壑自奔止。
终见君子乡,乃是鸣珂里。词义解读: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事变迁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其美好品质的赞美。诗中的“孤丘”、“层阁”等意象,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诗中多次提及霜露和酒,暗示了对友情岁月的感慨与对往昔时光的追忆。特别是最后两句“终见君子乡,乃是鸣珂里”,更是点明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希望重逢的愿望。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艺术享受。
《黄彦昭时思阁》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宋代士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