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赵若愚母

孟母邻兮陶母宾,祥麟威凤各才名。
早持容德嫔天族,谁信艰勤老我生。
双鹤跰跹来吊客,一牛赑屃得佳城。
人间毫发有遗恨,五桂才看一桂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赵若愚母》是宋代诗人黄公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黄公度(1087—1145),字诚之,一字正甫,号龙津老人、懒真老人,晚称慵夫,江南东路兴化军莆田县人。他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官至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
  1. 诗歌原文
    孟母邻兮陶母宾,祥麟威凤各才名。
    早持容德嫔天族,谁信艰勤老我生。
    双鹤蹁跹来吊客,一牛赑屃得佳城。
    人间毫发有遗恨,五桂才看一桂荣。

  2. 诗歌解析

  • 孟母与陶母:诗中通过提及孟母和陶母,表达了她们在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孟母的教诲为儿子孟子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陶母则以她的坚韧和勤奋影响了后世。
  • 祥麟与威凤:用祥麟和威凤来形容各自的才华和名声,展现了诗人对这两位贤者的崇高敬意。
  • 艰辛与荣誉:描述了自己一生的艰辛和成就,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和遗憾。
  • 自然景象:诗中的“双鹤”和“一牛”,以及“一桂”和“五桂”,都是自然界的景象,象征着吉祥和长寿。
  1. 主题思想
  • 通过对两位历史人物的赞颂,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也反映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情感,通过对历史和自然的描绘,传达了人生的无常和珍惜当下的思想。
  1. 艺术特色
  •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 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每一句都紧扣主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象世界。
  1. 历史意义
  • 《挽赵若愚母》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也是了解宋代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 它体现了宋诗的特色,如重视生活体验、强调个人情感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化价值
  • 诗中的“孟母”、“祥麟”、“威凤”、“双鹤”、“一牛”等元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 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也传递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挽赵若愚母》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富有艺术魅力的宋代文学作品。它不仅是诗人黄公度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也是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文学特点和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