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山似刀,溪恶如发弩。溪山毒烟中人骨,水有蛟蜃陆豺虎。
蛮人徭贼行若飞,纵火劫民杀官府。溪中之水涨赤血,山头积尸变成土。
经年斗战兵已穷,磔将屠城不可数。官家发军救死国,万里欢喜得时雨。
诛擒凶党功德高,海水一清奏歌舞。山非无险,水非无阻。
有地不城,城亦不武。将民赤肉致戈戟,口不能言心自苦。
平南谣
介绍
《平南谣》是宋代诗人杨蟠创作的一首古诗,描绘了海南地区山势险恶、溪水凶险的自然环境,以及蛮人徭贼的横行和官府的无力。《平南谣》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从作品原文、译文注释、作品赏析、写作背景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作品原文:《平南谣》的原文如下:
海南山似刀,溪恶如发弩。
溪山毒烟中人骨,水有蛟蜃陆豺虎。
蛮人徭贼行若飞,纵火劫民杀官府。译文注释:“海南”指中国南方的海南岛;“蛮人”指的是当地的少数民族或不法之徒;“徭”是指古代一种无偿劳役;“倭”则可能是指海匪。这首诗通过对海南地区山高林密、水流湍急的自然景观描写,反映了当地的生活环境恶劣和社会状况动荡不安。同时,诗中的“蛮人徭贼行若飞,纵火劫民杀官府”揭示了当时当地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官府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无能。
作品赏析:《平南谣》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形象。通过对海南山的比喻(“海南山似刀”),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危险;而“溪恶如发弩”则通过夸张手法,表达了溪水的汹涌和危险性。诗中还通过“溪山毒烟中人骨,水有蛟蜃陆豺虎”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灾害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体现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忧虑。此外,这首诗也展示了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抒情手法,通过对比和夸张来增强表达效果,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写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确切创作时间,目前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可供参考。不过,考虑到宋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诗人都在这一时期留下了宝贵的作品,杨蟠作为宋代诗人之一,很有可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平南谣》。因此,尽管缺乏直接证据,但可以合理推测该诗创作于宋朝。
《平南谣》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和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不仅记录了宋代海南地区的自然风貌和社会现实,而且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矛盾的关注和对未来社会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