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秋感

烈士感秋兴,高吟击太阿。
功名辜壮志,岁月叹流波。
永巷蛩初响,荒阶叶渐多。
灵槎如可约,从此泛银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人秋感》是宋代诗人黄希旦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简介
  • 黄希旦,字姬仲,自号支离子,宋邵武人。他是一位道士,曾入九龙观为道士,并被召至京师典太乙宫事。尽管他的官运亨通,却因病逝而四十二岁去世,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
  1. 诗歌原文
  • 烈士感秋兴,高吟击太阿。功名辜壮志,岁月叹流波。
  • 永巷蛩初响,荒阶叶渐多。灵槎如可约,从此泛银河。
  • 诗句“烈士感秋兴”与“功名辜壮志”表达了作者对壮志未酬的感慨;“岁月叹流波”与“永巷蛩初响”则勾勒了秋夜寂静中的时间流逝。最后两句“灵槎如可约,从此泛银河”带有一种超脱现实、探索未知世界的浪漫情怀。
  1. 艺术特点
  • 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五言律诗形式。五言律诗是一种固定的八句诗,要求每句五个字,每首诗的字数和句数都是固定的。
  • 整首诗在形式上整齐划一,韵脚严谨,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特点。同时,诗中的对仗工整,语言精炼,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1. 创作背景
  • 虽然《和人秋感》的具体内容不详,但可以推测这首诗是在作者任道士期间,于秋季或秋天的某个时刻所写。这种时节往往容易引发人的思乡之情和哲理思考。
  • 黄希旦可能借秋天这一季节,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理想,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和人秋感》不仅是一首情感深沉的诗歌,也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反思。通过对黄希旦生平的了解以及《和人秋感》的详细分析,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位宋朝诗人独特的人生哲学和文学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