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老溪上人

已知山是石,挂起碧筇条。
家在黄梅树,门当独木桥。
寡交因犬恶,默坐听蝉调。
同道何时过,心慵不见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老溪上人》是宋代诗人蒲寿宬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成为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下面将详细阐述这首诗及其作者蒲寿宬的相关背景:

  1. 作者简介
  • 蒲寿宬,字公济,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推崇,尤以山水田园诗见长。
  • 蒲寿宬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简洁明快,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神韵,其诗作多表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1. 诗作原文及解析
  • 已知山是石,挂起碧筇条:描述了诗人所见山石的坚固与苍劲,使用“碧筇条”来比喻山石的色泽,形象生动。
  • 家在黄梅树,门当独木桥:这句描绘了诗人住所的简朴和宁静,门当独木桥则增添了几分古朴的氛围。
  • 寡交因犬恶,默坐听蝉调:反映出诗人淡泊名利,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以及在静谧中聆听自然之声的惬意生活。
  • 同道何时过,心慵不见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盼,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和期待的心情。
  1. 艺术特色
  • 意象选择:通过具体而生动的自然景物,如山石、独木桥、犬吠等,构建出一幅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
  • 情感抒发:诗中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疏离感。
  • 语言简练:蒲寿宬的诗作语言精炼,用词考究,每一个词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背景:通过对《寄老溪上人》的研究,可以了解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
  • 传承文学传统:蒲寿宬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而且在后世也被视为学习的对象。
  • 启发现代创作:蒲氏的诗作在现代仍具有启示意义,其对自然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现代人追求心灵自由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寄老溪上人》不仅是蒲寿宬个人的文学成就的体现,更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至今仍激励着无数文学爱好者去追寻那份超越尘世的宁静与纯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