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前二日夜雨

去去重阳越夕间,潇潇风雨作轻寒。
心知又负登高兴,篱菊留来过后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九前二日夜雨”是一首宋代的文学作品,由廖行之所作,诗中描述了作者在重阳节前夕的夜晚,遭遇了潇潇风雨,感到轻寒。这首诗通过描绘雨夜的景象和心境变化,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受。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廖行之,字圣求,号东山逸士,宋代诗人,主要活动于宋光宗绍熙年间。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淡雅,善于用词表达情感,尤其在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
  1. 诗词原文
    去去重阳越夕间,潇潇风雨作轻寒。
    心知又负登高兴,篱菊留来过后看。

  2. 诗词解析

  • 字面意思:诗中的“去去重阳”指的是重阳节这一天;“越夕间”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可能是在重阳节的前夕;“潇潇风雨作轻寒”描述了夜晚风雨交加的景象,给人以寒冷的感觉;“心知又负登高兴”,表达了诗人因天气不佳而未能享受登山的快乐;最后一句“篱菊留来过后看”,则是说尽管错过了登山的机会,但仍然可以欣赏到篱边的菊花,并在之后的日子里继续欣赏。
  1. 艺术特色
  • 《重九前二日夜雨》作为一首抒情短诗,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画面感。通过对风雨、登高等元素的巧妙运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捕捉。
  1. 文化影响
  • 作为宋代的一首代表性作品,《重九前二日夜雨》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也体现了诗人的个人风格和情感世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九前二日夜雨》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和美学价值的作品。通过对它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