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夜赋绝句

电飞窗上明如月,雨溜檐前响过泉。
蠢动有生皆发蛰,是龙那得不升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雷雨夜赋绝句》是宋代诗人蒋重珍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雷雨之夜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独特感悟和对生命哲学的思考。具体介绍如下: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蒋重珍,字季章,号东湖,北宋末年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曾任秘书郎、庄文府教授等职。他在政治上主张直言敢谏,反对宰相史弥远专权,因此得罪了理宗皇帝,最终被贬至安吉知州,带职致仕。
  • 作品特点:蒋重珍的诗歌多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思想,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他的诗风平实而含蓄,语言简洁有力。
  1. 诗句原文
  • 电飞窗上明如月,雨溜檐前响过泉。蠢动有生皆发蛰,是龙那得不升天。
  1. 主题思想
  • 自然界的规律:通过描写雷雨的自然现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理解。雨水的流动如同天地间的律动,雷电的闪烁象征着宇宙的秩序与活力。
  • 生命的觉醒:诗句“蠢动有生皆发蛰”描绘了雷雨过后,万物复苏的景象,象征着生命的觉醒和重生。这种描述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 哲理思考:“是龙那得不升天”一句,则寓意在逆境中成长,在困境中求生存,最终达到一种超越的境界。这既是对个人命运的隐喻,也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诠释。
  1. 艺术手法
  • 比喻和象征:蒋重珍在这首诗中巧妙地使用了比喻和象征,将电飞和雨溜比作日月的光芒和泉水的流动,将万物复苏比作龙的升天,这些比喻和象征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
  • 节奏感和韵律:诗中的每一句都精心安排了停顿和音节,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这种音乐性的处理不仅使得诗歌朗朗上口,更增添了一种诗意的氛围。
  1. 社会影响
  • 文化价值:《雷雨夜赋绝句》作为宋代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风貌,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教育意义: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方式,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雷雨夜赋绝句》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它反映了作者蒋重珍的时代精神和个人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