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山屐

鸟道人分去,同行只有筇。
过桥泉照齿,穿竹藓留踪。
夜阁吟登月,秋山醉挂松。
自窥还忆谢,会著在诸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山屐》是宋代诗人赵湘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鸟道人分去,
    同行只有筇。
    过桥泉照齿,
    穿竹藓留踪。
    夜阁吟登月,
    秋山醉挂松。
    自窥还忆谢,
    会着在诸峰。

  2. 主题思想:赵湘通过这首《咏山屐》,表达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中描绘了山路崎岖、泉水清澈、竹林幽深等自然景观,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 艺术手法:赵湘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例如,“过桥泉照齿”中的“照齿”,既形容泉水晶莹剔透,又暗含着行人行走在山间小路上,如同走在月光之下的感觉。此外,“秋山醉挂松”更是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那种陶醉于大自然之中的愉悦心情。

  4. 历史背景:《咏山屐》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相对稳定,人们的思想也比较开放,对于自然的欣赏和追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赵湘能够创作出如此优美的诗歌,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

  5. 文化价值: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咏物诗,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展示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赞美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这种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赞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赵湘的《咏山屐》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咏物诗,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诗歌的魅力,还可以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