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步月

雁过妆楼人不见,断肠又是一黄昏。
不知天上婵娟影,能照人间寂寞魂。
响屧廊深空认步,唾茸窗暖尚留痕。
合将一把香酥骨,葬在巫阳云雨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悼步月》是宋代赵崇滋的作品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浩如烟海中,《悼步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下面将对其内容、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更深入的解析:

  1. 作品原文与翻译
  • 原文:《悼步月》原文如下:“雁过妆楼人不见,断肠又是一黄昏。不知天上婵娟影,能照人间寂寞魂。响屧廊深空认步,唾茸窗暖尚留痕。”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主人公对逝去爱人的无尽思念。
  • 译文及注释:诗歌的译文为“雁群划过装饰华丽的楼阁却不见人影,又是一天黄昏让人肝肠寸断。不知道天上的嫦娥身影能照亮这人间孤独的灵魂。响屧廊深处似乎能听到步履声,残破的窗棂仍留有余温”。注释详细解释了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1.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赵崇滋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巧妙地表达了主人公对于已逝情人的深情怀念。通过描绘“雁过妆楼”、“响屧廊”等场景,构建了一个充满哀愁与孤独的氛围。
  • 艺术特色:该诗不仅语言优美,而且结构严谨,意境深邃,充满了哲理意味。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摹,传达了深沉的情感,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1.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悼步月》创作于北宋时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思想情感。这个时期的文人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慨,以及个人的精神追求。
  • 作者经历:赵崇滋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依然坚守文学创作,其作品也往往蕴含着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他的创作风格独特,深受后世赞誉,而《悼步月》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悼步月》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宋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展现了当时文人的才情与风骨,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