芰荷香端午和黄玉泉韵

倚晴空。爱湖光潋滟,楼影青红。彩丝金黍,水边还又相逢。怀沙人问,二千年、犹带酸风。骚人洒墨香浓。幽情要眇,雅调惺松。
天上菖蒲五色,倩掺掺素手,分入雕钟。新欢往恨,一时付与歌童。斜阳正好,且留连、休要匆匆。应须倒尽郫筒。归鞭笑指,月挂苍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芰荷香·端午和黄玉泉韵》是宋代文人赵以夫所作,一首词作,描绘了端午节的景象。下面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介绍:赵以夫,字用父,号虚斋,长乐(今属福建)人,宋室后裔,彦托之子。他是嘉定十年(1217)的进士,曾任同知枢密院事、吏部尚书等职。他与刘克庄一同修国史,并且善慢词,有《易通》等著作传世。

  2. 诗词原文
    倚晴空。爱湖光潋滟,楼影青红。彩丝金黍,水边还又相逢。怀沙人问,二千年,犹带酸风。骚人洒墨香浓。幽情要眇,雅调惺松。天上菖蒲五色缕,倩掺掺素手,分入雕钟。新欢往恨,一时付与歌童。斜阳正好且留连。休要匆匆。

  3. 诗词鉴赏

  • 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通过“倚晴空”开篇,便展现出了开阔的视野和对自然的热爱。湖光潋滟、楼影青红等描写细腻而生动,勾勒出了端午节日里湖面波光粼粼、岸边楼影参差的美景,营造出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 节日情感的抒发:诗中“彩丝金黍,水边还又相逢”,表达了诗人在端午节重逢的喜悦和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同时,“怀沙人问,二千年,犹带酸风”则透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屈原精神的传承。
  • 艺术手法的运用:词作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天上菖蒲五色缕”,“新欢往恨,一时付与歌童”,不仅丰富了词的内容,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这些修辞手法让整首词更加生动形象,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1. 文化背景与影响
  •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端午节的起源与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总结有关,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之一。屈原投江后,人们划船寻找其尸体,并投入粽子以防止鱼虾啃食其遗体,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 赵以夫作为宋室后裔,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宋代的文化特征,也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对于传统节日的认同和尊重。他的词作《芰荷香·端午和黄玉泉韵》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通过这首词可以感受到赵以夫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造诣。同时,也能感受到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分量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