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泛灵溪

拜敕管桃源,其如骨未仙。
年荒醉者少,官小野人怜。
腊雪梅花在,溪春草梦圆。
新正有忙事,未访洞霄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除夕泛灵溪》赏析

赵汝回的《除夕泛灵溪》以其独特而深邃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与现实困境。诗中不仅描绘了除夕夜泛舟灵溪的景象,还深刻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繁忙世事中的无奈与感慨。

首句“拜敕管桃源”,赵汝回以“桃花源”作为理想的象征,暗示了他心中对一种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然而,“其如骨未仙”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自身未能达到这种境界的遗憾。这一转折,不仅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也反映了他的现实处境——尽管心怀理想,却因现实的困顿和责任而难以完全实现。

“年荒醉者少,官小野人怜”,这两句揭示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自身的无奈。在国家动荡、社会贫困的背景下,即使是有志于隐居的人也难以避免被卷入世俗之中。诗人的这种感慨,不仅仅是个人境遇的写照,也是对整个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反思。

“腊雪梅花在,溪春草梦圆”,这两句诗则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腊月的白雪与梅花的傲霜斗艳,春天的溪水和草梦圆融,构成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诗人心灵自由状态的一种象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真挚表达,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赵汝回通过对除夕夜泛舟灵溪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深刻理解,使这首诗成为了宋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