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州第一次韵送春

杨柳楼深,推梦乍起,前山一片愁雨。嫩绿成云,飞红欲雪,天亦留春不住。借问东风,甚飘泊、天涯何许。可惜风流,三生杜牧,少年张绪。
陌上差差携手去。怕行到、歌台旧处。落日啼鹃,断烟荒草,吟不成谁语。听西河、人唱罢,何堪把、江南重赋。敲碎琼壶,又前村、数声钟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氐州第一次韵送春”是赵功可的一首诗作。在探讨文学的魅力与深意时,了解和学习这些经典作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内容概述
  • 杨柳楼深,推梦乍起,前山一片愁雨。 诗中描绘了一幅春天即将结束的景象,杨柳垂挂,暗示着季节的更迭,而梦中忽然醒来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忧愁。
  • 嫩绿成云,飞红欲雪,天亦留春不住。 这里通过丰富的视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短暂停留的感慨和不舍,春天的美好如同云彩般易逝。
  • 借问东风,甚飘泊、天涯何许。 诗人借询问东风来寄托自己的漂泊之感,同时也反映了对远方故人或未知命运的关切。
  1. 诗歌风格特点
  • 细腻情感的表达:此诗展现了宋代诗人赵功可深厚的情感底蕴。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绘和内心感受的直接抒发,传达了作者对春天消逝的深切感伤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忧虑。
  • 古典诗词的韵味:作为一首古体诗,该诗采用了平仄相间、对仗工整的格式,使得整首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这种古典诗词的形式,使得读者在品读之余,也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1. 文化与历史背景
  • 时代背景:赵功可生活在宋朝,这是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时期,各种诗词作品层出不穷。他的这首《氐州第一(次韵送春)》便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诞生的,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
  • 艺术成就:从艺术角度来看,赵功可的《氐州第一(次韵送春)》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送春诗,其精巧的构思、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都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通过深入了解和欣赏赵功可的《氐州第一次韵送春》,可以更好地领会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和深度。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致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