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梅仙坛

吏隐清风几百年,长松修竹满坛前。
汉皇若听三书谏,未必先生便肯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梅仙坛》是宋朝著名文学家刘霆午的代表作品之一。以下是对该诗词的详细介绍:

  1. 诗人介绍:刘霆午,他是宋代的文学家,其创作才华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
  2. 诗歌原文:吏隐清风几百年,长松修竹满坛前。汉皇若听三书谏,未必先生便肯仙。
  3. 作品背景:这首诗作反映了作者对仕途生涯与隐居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中“吏隐清风几百年”,意味着官场中的廉洁自守和淡泊名利;而“长松修竹满坛前”,则描绘了一个幽静雅致的生活环境,象征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4. 主题思想:诗中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隐逸情怀。通过对官场与自然景观的对比,诗人展示了一种理想化的隐居生活,并暗示了如果朝廷能够采纳贤能的建议,那么他或许会选择放弃仕途,追求内心的宁静。
  5. 艺术特色:该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首句“吏隐清风几百年”开篇即点明了主旨,展现了诗人对清廉政治的追求。接着,“长松修竹满坛前”用自然美景作为背景,增添了诗句的意境和深度。最后两句“汉皇若听三书谏,未必先生便肯仙”则巧妙地运用了典故,通过“三书谏”这一典故,隐喻了对朝政的建议与批评,同时也表明诗人虽身处高位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决心。
  6. 文化价值:《题梅仙坛》不仅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道德修养、政治理想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入探讨。该诗的流传与研究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宋代隐逸文化及其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题梅仙坛》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精神象征。它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隐逸文化的推崇和实践。对于喜爱中国古代文化的读者来说,这首诗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更是一场思想的洗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