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后一日下沙

微风吹□幸阴晴,笑侧吟鞭十里行。
时节早蚕生谷雨,人家新火接清明。
衮衣犊鼻均无物,篱鴳云鹏各有情。
欲挹浮丘挽春驭,尊罍定得泻东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明后一日下沙》是宋代诗人刘挚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清明过后的一个清新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诗的开头两句“微风吹幸阴晴,笑侧吟鞭十里行”,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微风拂面的舒适感,以及诗人骑马行走在乡间的愉悦心情。这两句不仅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美好春光。接着,“时节早蚕生谷雨,人家新火接清明”两句,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之中。谷雨时节,正是蚕丝生长的好时机,而清明后的农家又忙着点燃新柴取火,迎接新的开始。这些细节描写既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独特风情,也反映了诗人对这一季节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人的情感世界。“衮衣犊鼻均无物,篱鴳云鹏各有情”表达了诗人对不同身份、不同背景人物的尊重和理解。这里,无论是高贵的衮衣还是朴素的犊鼻,都各有其存在的价值;而篱边的小鸟与云中的大鹏,各自展现着不同的生命状态和情感表达。这种超越物质世界的感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最后两句则是全诗的升华。“欲挹浮丘挽春驭,尊罍定得泻东瀛”以神话传说中的浮丘来比喻自己渴望汲取知识与智慧的愿望,同时用“尊罍”(古代饮酒器)象征文化与艺术的交流。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化自信,也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清明后一日下沙》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向往。这首诗不仅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一种传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