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栖贤涣上人

栖贤桥下水流沙,开了菖蒲几度花。
想得老师无别事,乱云晴日补袈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栖贤涣上人》是南宋诗人郑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对该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郑会,字文谦,一字有极,号亦山。他出生于贵溪(今属江西),少游朱熹、陆九渊之门。宁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进士。十年后,因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史弥远专政,引疾归里。卒年八十二,有《亦山集》。该诗的原文如下:
  • 《寄栖贤涣上人》
  • 栖贤桥下水流沙,开了菖蒲几度花。
  • 想得老师无别事,乱云晴日补袈裟。
  1. 作品解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江南水乡景色,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同时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在这首诗中,“栖贤桥下水流沙”和“开了菖蒲几度花”两句分别描绘了桥下的水流和菖蒲开花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而“想得老师无别事,乱云晴日补袈裟”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这里的“老师”指的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师长,而“乱云晴日补袈裟”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安心修行,不必为世俗纷扰所累。

  2. 文学价值: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寄栖贤涣上人》作为郑会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体现了其高超的诗歌技巧,还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同时,通过这首诗,也可以看到郑会如何运用传统诗词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来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慨。

《寄栖贤涣上人》不仅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了解南宋时期诗歌发展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