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青城

短筇穿白云,直上孤峰顶。
下瞰六时崖,前临七折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青城》是近现代诗人刘咸荥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作品描绘了诗人在青城山游览时的感受和所见。下面将介绍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1. 作者简介
  • 刘咸荥,字豫波,号豫叟,是清朝末年的诗人,生于四川双流县。他是一位博通经史、尤长诗词及书画的学者,曾任多所教育机构的教职,并著有《静娱楼诗文集》等作品。
  1. 诗歌原文
    晴开半日趁天光,竹杖棕鞋野趣长。峰好都从攒处秀,山深只惜去时忙。探奇不数麻姑迹,览胜如登选佛场。想见群仙高拍手,断岩悬处石苍苍。

  2. 诗歌赏析

  • 此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流动。
  • 首联“晴开半日趁天光,竹杖棕鞋野趣长”描绘了一幅清晨初霁,阳光普照的宁静景象,以及随性出游的闲适心情。
  • 颔联“峰好都从攒处秀,山深只惜去时忙”表达了作者对山峰之美的喜爱以及对山中深远幽静环境的赞叹。
  • 颈联“探奇不数麻姑迹,览胜如登选佛场”则体现了诗人对于道教文化的尊崇与向往,认为登山探险如同参访道观一样充满意义。
  • 尾联“想见群仙高拍手,断岩悬处石苍苍”则通过想象群仙欢庆的场景,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自然的壮丽。
  1. 写作背景
  • 《游青城》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追求和文化认同感。
  1. 艺术手法
  • 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象征,如“石苍苍”,不仅描述了岩石的颜色,还可能象征着岁月的沉淀与自然的恒久。
  1. 文化意涵
  • 此诗不仅展示了诗人个人的情感和哲思,也蕴含了深厚的道教文化背景,通过对自然美的颂扬传达了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游青城》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也折射出其对人生哲学的独特思考,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