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隔辽东渡,心怀冀北群。
会归苏属国,却忆范将军。
风陈横秋雁,雷声吼夜蚊。
方言莫相笑,唐梵本殊分。
渡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渡辽》
《渡辽》是金代诗人王寂所作的一首诗,诗中的意境苍凉,透露出战争的残酷。诗中“尽道辽阳天样远,渡辽何况更东行”这句,用辽阳的遥远来比喻战场的遥远,又以渡辽的艰难来强调战事的艰巨。
这首诗的意象生动,如“我家河朔望咸平,飞鸟犹须半月程”。这里,作者通过描写飞鸟尚需半月行程的辽阳,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辽阳与家乡之间的距离之远。
王寂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官员。据记载,他在世宗大定初曾任太原祁县令,后调任真定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马副都总管,迁通州刺史,兼知军事。他的官职使他有机会亲历边疆战事,因此他的诗作也多反映了战争中的苦难和士兵的辛酸。
王寂的《渡辽》,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还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士兵们怀有深深的同情。他的文字里,既有对战争的恐惧,也有对和平的渴望。这使我深刻体会到,和平是多么地珍贵,而我们应当珍惜现在的安定局面,努力工作,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阅读《渡辽》的过程中,我对王寂的生活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他的仕途生涯充满了坎坷,但也见证了国家的兴衰和个人命运的变迁。这种历史与个人的交织,让我更加敬佩那些为国家付出的人。他们的付出往往不被世人理解,但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真谛。
《渡辽》让我深刻体会到诗歌的力量,它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王寂通过对战争的描述,传达了他对和平的向往,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历史的反思。这些感悟对我而言,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更是人生哲学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