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六言

大似明珠径寸,黄如香蜡成丸。
落处韩嫣遗弹,可怜不救饥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枇杷六言》是宋代诗人邓深所作的诗词之一。邓深(约公元1162年前后在世)是宋代的文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宋高宗时期,曾担任太府丞、提举广西等职,并在绍兴进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此诗创作于他任职期间,以描写枇杷果子为主题,通过对果实的形状、颜色以及落地的情景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枇杷的独特感受。这首诗大似明珠径寸,黄如香蜡成丸。落处韩嫣遗弹,可怜不救饥寒。

《枇杷六言》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枇杷的珍贵与不易保存的本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提到“枇杷六言”中的“枇杷”,实际上是对枇杷这一水果的生动描述。它不仅强调了枇杷果实的外观特征,即形状和颜色,还通过比喻将其比作珍贵的物品。诗中提到枇杷的形态“大似明珠径寸,黄如香蜡成丸”,形象地描绘了其外观的美丽和独特性,如同珍珠般圆润,又如同精心雕刻的香蜡丸子,充满了质感和美感。这些描述不仅让读者在视觉上感受到枇杷的美丽,也让人联想到它在人们生活中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诗中的“可怜不救饥寒”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枇杷命运的同情。枇杷虽然美丽,却因为其易腐烂的特性而无法长时间保存,无法抵御自然界的变化,最终只能成为尘土,无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帮助。这不仅是对于枇杷本身特性的描述,也是诗人对于人类生活无常的一种隐喻。

《枇杷六言》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递。《枇杷六言》通过对枇杷的细致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