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雁

万里羽毛弱,经时霰雪纷。
江湖更何取,天地正同云。
影困低如落,声悲远似闻。
识时端北向,送目感离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雪中雁》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一首五言律诗。《雪中雁》通过简洁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冬日里大雁迁徙的景象。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高岑”,还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1. 诗歌原文
    万里羽毛弱,经时霰雪纷。
    江湖更何取,天地正同云。
    影困低如落,声悲远似闻。
    识时端北向,送目感离群。

  2. 诗词赏析

  • “万里羽毛弱”表达了大雁飞行时的脆弱和艰难。
  • “经时霰雪纷”描述了长时间的雪花和降雪景象。
  • “江湖更何取”表达了在大江大海面前,大雁不再追求其他,而是选择坚持前行。
  • “天地正同云”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 “影困低如落”形象地描绘了大雁因寒冷而降低飞行高度的场景。
  • “声悲远似闻”则传达了大雁鸣叫声的凄凉与哀婉。
  • “识时端北向”体现了大雁对未来方向的感知能力。
  • “送目感离群”则是诗人对大雁离别同伴的同情和理解。

《雪中雁》不仅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赢得了后世的赞誉,也成为了研究唐代文学和自然景观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表达,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