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陜西图二首

险固非天意,承平怪主忧。
三年劳将帅,万里问旃裘。
尚记安西道,空悲定远侯。
大河知所向,日夜正东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观陜西图二首”为宋代刘敞的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刘敞,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刘敞的生平和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节选:险固非天意,承平怪主忧。三年劳将帅,万里问旃裘。尚记安西道,空悲定远侯。大河知所向,日夜正东流。忆昨传消息,羌来渭水旁。信知秦地险,未觉汉兵强。青海通西域,长城起朔方。分明见地里,怅望隔要荒。

  • 译文: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陕西地区历史的回顾与思考,通过对比历史变迁和边疆安全,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和平稳定的向往。

  1. 诗歌分析
  • 主题:诗的主题集中在对历史变迁的反思,通过对陕西地区的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 艺术手法:刘敞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秦地险”、“汉兵强”,通过这些形象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历史沧桑感和时代变迁。同时,诗中的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也体现了古典诗歌的审美特色。
  1. 历史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这是一个国家繁荣、社会稳定的时期。然而,由于北方的辽金入侵以及内部的战争,国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刘敞的这首诗不仅是对陕西地区的描写,更是对整个国家命运的思考和担忧。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刘敞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很多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羌来渭水旁”暗示了边患不断;“青海通西域”则可能象征着国家的辽阔和边疆的安定。这些意象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情感深沉:诗中透露出作者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这种深沉的情感使得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共鸣效果。

通过了解《观陜西图二首》的创作背景、诗人生平及其艺术特色,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长诗的深层含义,并认识到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首诗不仅是对陕西地区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整个国家未来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