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隐直侍行陜郊

相如忽将老,推挽竟无力。
如何羁旅后,弃我复远适。
贫病束我身,送子恨不得。
时登高丘望,尘土蔽西北。
山河绕秦陇,关陜入胸臆。
形胜悬眼前,顾盼生感激。
指陈出图像,踊跃效功绩。
朝廷厌兵久,勉上平戎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隐直侍行陜郊》是宋代诗人刘敞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以及其艺术特色:

  1. 作者简介
  • 刘敞(1019年—1068年),字原父,号公是,北宋临江军新喻人,是“宋四家”之一。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曾任吏部南曹、知制诰等职。他的学识广泛,不仅精通《春秋》学,还有着丰富的文史知识,曾与弟弟刘放、儿子刘奉世合著《汉书标注》。
  1. 诗歌原文
    相如忽将老,推挽竟无力。
    如何羁旅后,弃我复远适。
    贫病束我身,送子恨不得。
    时登高丘望,尘土蔽西北。
    山河绕秦陇,关陕入胸臆。
    形胜悬眼前,顾盼生感激。
    指陈出图像,踊跃效功绩。
    朝廷厌兵久,勉上平戎策。

  2. 诗歌赏析

  • 意境表达:《送隐直侍行陜郊》这首诗通过描绘山川地貌和友人离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远赴陕西的深厚情谊和依依不舍的心情。诗中多次提及“行陕郊”,显示出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特别情感。
  • 思想内容:诗中透露出诗人对国家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军事策略的深思。在宋朝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刘敞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以及对友人的期望和祝福。
  1. 创作背景
  • 《送隐直侍行陜郊》创作于刘敞担任官职期间,可能是在他被贬或外出任官时所作。诗中的“朝廷厌兵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即朝廷对于军事行动的兴趣减少,这可能是导致友人远行的直接原因。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刘敞的诗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力度,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
  • 结构布局:此诗结构严谨,先描述友人的离去,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祝愿,最后以对未来的展望作为结尾,层次分明,情感连贯。
  • 主题思想: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期望。这种深层次的主题思想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了解以上内容后,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点:

  • 文人与政治:宋代文人经常因直言进谏而遭到排挤,刘敞的经历正是这一现象的缩影。他的诗歌中流露出的对政治环境的担忧和对个人前途的不确定,是对那个时代文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 文化传承与发展:刘敞的学术成就和文学贡献,不仅在于他对儒家经典的深入理解,更在于他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宋代文化特色的体现。
  • 历史与现实的关联: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诗人刘敞的作品往往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在《送隐直侍行陜郊》中,通过对友人远行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可以看出《送隐直侍行陕郊》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在历史和文化层面上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还能了解到宋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