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陶潜体

出门逢一士,抱书向南山。
问其何为尔,欲语辄复叹。
少小贵诗书,志业觊孔颜。
尔来三十载,鬓发倏已斑。
唐虞不可待,世誉亦耻干。
宁赴岩谷老,行行未遽还。
其言乃可感,使我再凄然。
人生归有命,穷达何足言。
劝尔饮此酒,唐虞在其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在这首诗中,白居易以朴素的笔触描绘了一个闲适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平民生活的深刻同情。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十五)》中通过南巷贵人、北里寒士、东邻富翁以及西舍贫者四个场景,展示了当时社会中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这种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社会观察力,使得《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面反映唐代社会现实的镜子。通过对这四种人物的描写,白居易不仅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也传达了对普通百姓疾苦的同情。

从艺术角度来看,白居易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能深入人心。《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的诗句如“不动者厚地,不息者高天”等,都运用了简洁有力的词汇,传达了深沉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直接而深刻的表现力,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白居易的诗歌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其人生哲学的体现。他以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影响了后世无数人。例如,他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表达的“日高尚闲卧,暮读一卷书”的生活理念,至今仍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激励着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不仅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通过白居易的独特视角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多样性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传递了一种追求自然和谐、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