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伯益嘲菊韵

虚随斗转属中宵,草木凌兢菊粲条。
钱叠夕阳金偠㒟,蕊浮秋露玉镌雕。
不随俗子媚时好,长伴幽人避世嚣。
冷炙残杯愧徵逐,曲肱只合友颜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刘伯益嘲菊韵》是宋代诗人刘学箕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不随俗子媚时好的志趣。下面将从作品原文、作者介绍以及作品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作者简介
  • 生平与创作:刘学箕,字习之,生活在宋光宗绍熙时期,他的生平事迹不详。尽管没有确切的记录显示其是否曾仕宦,但他游历广泛,足迹踏遍了襄汉和蜀都等地,这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1. 诗词原文
  • 诗句赏析:诗句“虚随斗转属中宵”描绘了一个静谧而深邃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受和内心世界的宁静追求。而“草木凌竞菊粲修”则通过菊花的傲然独立,象征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 艺术特色:《和刘伯益嘲菊韵》在艺术上展现了宋代诗词的特色,如注重音律美、意境深远以及含蓄婉转的语言风格。这首诗通过对菊花的赞美,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坚持自我的精神风貌。
  1. 主题思想
  • 不媚于世: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不迎合世俗的好恶,而是选择与自然为伴,保持内心的独立和高远。
  • 避世嚣烦:通过与“幽人”的相伴,诗人展现了自己远离尘嚣、寻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精神自由和个人修养的重视。

《和刘伯益嘲菊韵》不仅是一篇描写菊花的诗作,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宋代诗歌的艺术风格,更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的生活理念和精神追求。对于喜爱古典诗词的读者而言,这首诗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启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