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潘校尉

一经知教子,三釜拟荣亲。
风树存亡恨,迷茫北渚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潘校尉》是宋代诗人刘宰的作品,其原文为《一经知教子,三釜拟荣亲。风树存亡恨,迷茫北渚津》。此诗以沉痛的笔触表达了对潘校尉的哀悼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文学作品:

  1. 作者介绍:刘宰(1167—1240),字平国,号漫塘病,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诗歌原文
    经 一经知教子,
    三釜拟荣亲。
    风树存亡恨,
    迷茫北渚津。
  3. 诗歌翻译
    一经:一旦。知:了解。教子:教育儿子。三釜:古代容量单位,一釜为十升。拟:期望。荣亲:使亲人荣耀。风树:比喻飘零无依。存亡恨:生死之恨。迷茫北渚津:迷茫地站在北岸的渡口。
  4. 诗歌赏析
  • 《挽潘校尉》这首诗通过描绘潘校尉生前的生活和死后的遗愿,表达了诗人对潘校尉的深切同情和哀悼之情。
  • 诗中的“一经知教子”和“三釜拟荣亲”,反映了诗人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 “风树存亡恨,迷茫北渚津”则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感慨。
  1. 创作背景:《挽潘校尉》的创作背景是在北宋末年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背景下,诗人刘宰深感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因此借对潘校尉的哀悼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愤懑。

通过对刘宰《挽潘校尉》这首文学作品的介绍,不仅能够了解到宋代诗歌的艺术特点,还能够深入理解诗人对于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刘宰作为一位文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