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岁仙游白玉台,拍肩曾喜得洪厓。
高门已觉阴功在,古狱犹嗟宝气埋。
风竹夜声清醉枕,雨峰秋色滴吟斋。
大夫未老无多叹,会见勋名与愿谐。
赠汪汾同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汪汾同年》是宋代诗人刘挚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刘挚,字莘老,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永静军东光县,以进士甲科的身份入仕,历任多个官职,包括监察御史里行、吏部郎中等。刘挚一生刚直不阿,正气森严,他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记录被后人广为传颂。特别是他在担任吏部郎中期间,多次上疏反对新法,因此遭到贬斥。但即使在这些挫折之后,刘挚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并最终因直言进谏而被重新起用。
诗歌原文及鉴赏:《赠汪汾同年》是一首表达友情与期待的七言律诗。诗中开篇“往岁仙游白玉台,拍肩曾喜得洪厓”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展现了与友人欢聚的情景。接着“高门已觉阴功在,古狱犹嗟宝气埋”则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望,暗示了一种对于正义与公正的执着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既有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也有对未来成就功名的展望。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文化意义:《赠汪汾同年》作为刘挚的作品,不仅是对其个人品格和经历的反映,也是宋代文人群体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宋代社会的政治氛围以及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同时,刘挚的文学创作和其政治生涯一样,都体现了一种坚持原则、勇于直言的文化价值观。
《赠汪汾同年》是刘挚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创作的一首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鉴赏,不仅能领略到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社会环境和文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