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日泊桃源亭

桃源亭北值佳辰,桃萼飘残晼晚春。
缇幕惜芳林下子,彩袗修禊水边人。
风谣渐喜南音变,节物偏于久客新。
道不与时当勇去,归心何必计吴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巳日泊桃源亭》是宋代诗人刘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刘挚(1042年—1103年),字季孟,号东阳野夫,南宋大臣、文学家,祖籍东阳(今属浙江)。他曾任吏部尚书兼侍读,为宋光宗所器重,官至户部尚书。刘挚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诗作也反映了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 诗歌原文
    桃源亭北值佳辰,桃萼飘残晼晚春。
    缇幕惜芳林下子,綵袗修禊水边人。
    风谣渐喜南音变,节物偏于久客新。
    道不与时当勇去,归心何必计吴莼。

  2. 诗词赏析

  • 意境描绘:诗中以“桃源亭北值佳辰”开篇,营造出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桃花盛开,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也暗示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在桃花下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对桃花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流逝的惋惜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这从“道不与时当勇去”一句可以看出。
  • 艺术手法:整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如“缇幕惜芳林下子”,“綵袗修禊水边人”,这些描述都富有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述的场景之中。
  1. 历史背景
  • 《巳日泊桃源亭》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诗人身处乱世,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愤懑。然而,在诗中,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这种情绪,而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种表现方式既体现了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其深沉的人生感悟。

刘挚的《巳日泊桃源亭》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