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十六夜对月

急桨浮天阔,长江得月迟。
最怜新缺后,全胜未圆时。
夜雪潮千尺,秋风桂一枝。
潜蛟易翻动,怨笛莫惊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浙江十六夜对月》是宋代诗人郑克己的作品,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艺术美的佳作。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作者背景:郑克已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其作品深受后世好评。他的生活和创作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也显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郑克已的诗歌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同时不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2. 诗词原文:急桨浮天阔,长江得月迟。最怜新缺后,全胜未圆时。夜雪潮千尺,秋风桂一枝。潜蛟易翻动,怨笛莫惊吹。
  3. 诗歌解析:《浙江十六夜对月》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及内心世界的抒发。诗中的“急桨”“长江”等元素,不仅勾勒出了一幅动态的自然画卷,还暗含着诗人内心的澎湃与不安。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诗人展现了对圆满与不完美、缺憾与完美的哲学思考,反映出人生态度的豁达与超然。
  4. 文化价值:作为宋代的文学作品,《浙江十六夜对月》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还体现了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追求。该诗的语言精炼,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本。
  5. 现实意义:《浙江十六夜对月》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以及对自然美的追求,对于现代人而言依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内心的平静,这首诗提醒人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和宁静,同时也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从容的心态。

《浙江十六夜对月》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篇,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的桥梁。它以其深邃的内涵、精湛的艺术表达,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