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川亭

谁谓此池小,远将天汉通。
分明涵列宿,迢递引来风。
松竹凌虚碧,轩窗倒影红。
高明推李杜,不负傅岩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济川亭是北宋诗人刘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以济川亭为题,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古人学问成就的高度肯定。以下是关于济川亭的介绍:

  1. 作者简介:刘攽(1024年—1089年),字贡父,一字赣父,又字公非,号公非子、中山居士、中山人。他是宋临江军新喻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在仁宗庆历年间中进士,曾任国子监直讲、馆阁校勘等职。神宗熙宁初年因反对新法政策而被外放知曹州,哲宗元祐年间召拜中书舍人。刘攽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脱俗,与苏洵齐名,被后人称为“二刘”。其作品深受当时文人墨客的喜爱和推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作品原文和解析:《济川亭·其一》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刘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谁谓此池小,远将天汉通”展现了一个宏大的背景,即虽然看似小小的水池却能够与天上的银河相通。接着的几句“分明涵列宿,迢递引来风”则具体描绘了水池中的星辰与清风,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一种超越现实的自然美景。后文“松竹凌虚碧,轩窗倒影红”则是通过对比天空中的星光和水中的倒影,进一步突出了济川亭周围环境的静谧与和谐。最后一句“高明推李杜,不负傅岩功”,则表明了诗人对前辈诗人李白、杜甫的尊敬以及对自身学术成就的自信。整首诗通过对济川亭周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和对古人学问成就的钦佩之情。

《济川亭》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展现了刘攽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灵感源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