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夜见月

月午四邻静,高斋人寂然。
虚空时有警,影响善惊眠。
宿羽移深树,商胡惯夜船。
无云更可恨,珍重此婵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夜见月》是宋代诗人刘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中夜见月》的创作背景不详,但从诗的内容来看,它可能是诗人在某个寂静的夜晚所感而作。在那个年代,文人墨客常常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感悟。
  2. 诗歌原文
    月午四邻静,高斋人寂然。
    虚空时有警,影响善惊眠。
    宿羽移深树,商胡惯夜船。
    无云更可恨,珍重此婵娟。
  3. 诗歌赏析
  • 意境幽远:诗中描绘了月光下的宁静景象,通过“月午四邻静”和“高斋人寂然”两句,传达出一种深夜时分的静谧之美。
  • 情感细腻:诗中的“虚空时有警,影响善惊眠”表现了诗人在寂静中突然感到一丝不宁,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被生动地表达出来。
  • 形象生动:如“宿羽移深树,商胡惯夜船”等句,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1. 艺术特色
  • 意象鲜明:诗中的意象如“月”、“高斋”、“夜船”、“宿羽”等都十分鲜明,为整首诗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 语言优美:诗歌的语言优美流畅,既有韵律美,又有音调美,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1. 历史价值
  • 传承文化:作为文学作品,《中夜见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审美情趣,对于弘扬国学、传承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 研究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同时也为研究宋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中夜见月》不仅展现了宋代诗人刘攽卓越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欣赏这首古诗的同时,人们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