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知录园池

劫火无遗者,灵光独岿然。
寒池清照日,古木碧参天。
细雨来幽鹭,凉风急乱蝉。
颇知鱼乐意,仍得离钩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知录园池》是宋代诗人刘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 劫火无遗者,灵光独岿然。
  • 寒池清照日,古木碧参天。
  • 细雨来幽鹭,凉风急乱蝉。
  • 颇知鱼乐意,仍得离钩筌。
  1. 诗歌赏析
  • 意境与描绘:《黄知录园池》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意象,勾勒出一个静谧、古朴的自然景致。诗人用“劫火无遗者”形容历史的变迁中,园池依然保留着昔日的辉煌和美好,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情感表达:“灵光独岿然”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园池的深深眷恋以及它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古人智慧的敬仰。
  • 象征含义:诗中的“寒池”、“古木”不仅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也隐喻了作者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它们代表了坚韧不拔、历久弥新的精神品质。
  1. 诗人介绍
  • 生平与成就:刘攽,字贡父,一字戆父,号公非,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出身于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干),是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在地方官任上,他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和深厚的民情理解。进入朝廷后,他历任多个重要职务,最终成为中书舍人,参与国政决策。
  • 学术贡献:刘攽不仅在文学上有显著的成就,还在史学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资治通鉴》编修团队的成员之一,参与了这部巨著的编纂工作。他的博学多才和严谨治学的态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黄知录园池》不仅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与现代的文化。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教育意义:这首诗的教育意义在于启发人们去珍惜传统文化,保护历史遗迹。同时,它也鼓励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一颗敬畏自然和尊重历史的心态。
  1. 历史背景
  • 宋初社会风貌: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墨客们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 文化传承:宋朝的文人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们通过诗词歌赋等形式记录下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生活。《黄知录园池》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产生的,反映了宋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黄知录园池》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句,也是宋代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文化特色和社会风貌,同时也能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