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偶作

郡南百里即群舒,留滞频惊岁月除。
闲过著慵思运甓,老来多忘却抄书。
水乡鸣雁寒无数,山路幽芳冷自如。
昼坐偏知日南极,十分红影在吾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冬至偶作》是宋代诗人刘攽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相关内容:

  1. 作者简介
  • 刘攽,字贡父,一字公非,号公非,又号东都隐士。他生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年)。祖籍临江军新喻(今属江西),后居开封(北宋京城)。刘攽是著名文学家刘敞的弟弟,曾历任州、郡县官及国子监直讲等职,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出知曹州。
  1. 诗歌原文
    郡南百里即群舒,留滞频惊岁月除。
    闲过著慵思运甓,老来多忘却抄书。
    水乡鸣雁寒无数,山路幽芳冷自如。
    昼坐偏知日南极,十分红影在吾庐。

  2. 诗意赏析

  • 岁月流变:诗中“郡南百里即群舒”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描述,意指距离家乡不远,但生活依旧感到漂泊不定。“留滞频惊岁月除”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快速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感。
  • 生活态度:“闲过著慵思运甓”反映了诗人对于日常琐事的态度,即使生活平静无事,也能找到乐趣,如搬运砖块以锻炼身体。“老来多忘却抄书”则揭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可能会逐渐忘记年轻时的学习或工作习惯。
  • 自然之美:“水乡鸣雁寒无数,山路幽芳冷自如”捕捉了自然界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寒冷与清香。这些描写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反映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 时间感悟:“昼坐偏知日南极”通过描述太阳的位置,暗示了诗人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间和方位的观察和思考。“十分红影在吾庐”则通过红色影子的描绘,传达了家园温馨和宁静的感觉。

刘攽的《冬至偶作》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更是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和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