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凉夜坐

八月秋风高,凉风动天地。渐疑昼短少闲暇,况复宵长减眠睡。
空林露下物色清,闲堂明灯门不扃。四隅寂寞群动息,我与蟋蟀皆宵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始凉夜坐》是宋代诗人刘攽的一首诗作品。下面是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诗歌背景:刘攽(1024年—1084年),字贡父,一字公非,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生于临江军新喻县,祖籍中山国(今河北定州市)。刘攽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不仅在仕途上有所建树,还在学术领域有突出贡献。他的文学作品多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

  2. 诗歌原文
    八月秋风高,凉风动天地。
    渐疑昼短少闲暇,况复宵长减眠睡。
    空林露下物色清,闲堂明灯门不扃。
    四隅寂寞群动息,我与蟋蟀皆宵征。

  3. 诗歌解析

  • 开头部分:诗的开头“八月秋风高,凉风动天地”直接点明了时间与环境,描绘了一幅秋风吹拂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凉爽而清新的氛围。这里的“高”与“动”二字,运用了叠韵和动词,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画面感。
  • 中段描述:“渐疑昼短少闲暇,况复宵长减眠睡。”这部分通过对白天时间的缩短和夜晚时间的延长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季节变迁的深刻感受。昼短意味着白昼的时间减少,给人们带来了不便;宵长则暗示夜晚变得更加漫长,影响人们的休息。这些细节描写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
  • 结尾部分:“空林露下物色清,闲堂明灯门不扃。”最后两句进一步扩展了对环境的描写,“空林”和“闲堂”分别代表了空旷的森林和幽静的书房。通过对比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诗人不仅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美丽,还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即在这样宁静的环境中,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刘攽的《始凉夜坐》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具有深邃哲理的作品。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情感和心态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意义,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