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耐溪见访

麦径萦纡缩寄蜗,传呼惊倒望前牙。
能忘特进群公表,来访寻常百姓家。
草市波喧腾骑竹,柴门路隘簇鞍花。
屏窥不信雌同甲,为倍高明两鬓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周耐溪见访》是南宋诗人刘辰翁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其艺术价值: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庐陵人,号须溪,南宋末期的文学家。他出身书香门第,少有学问,曾在理宗景定三年廷试中得丙第。因忤贾似道而被放归乡里,后隐居直至宋亡不仕,晚年以著述和词赋闻名于世。
  • 词作成就:刘辰翁在宋代文学中以其豪放悲壮的词著称,多抒写家国兴亡之感慨,情感真挚深刻。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受到重视,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1. 诗歌原文与赏析
  • 诗句原文:《周耐溪见访》全诗如下:
    麦径萦纡缩寄蜗,传呼惊倒望前牙。
    能忘特进群公表,来访寻常百姓家。
    草市波喧腾骑竹,柴门路隘簇鞍花。
    屏窥不信雌同甲,为倍高明两鬓华。
  • 诗意解读: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面,展现了诗人与访客之间的互动以及乡村的自然美景。第一句“麦径萦纡缩寄蜗”通过“麦径”、“萦纡”、“缩寄蜗”等意象勾勒出一条曲折的田间小道,形象地表达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古朴。第二句“传呼惊倒望前牙”则通过“传呼”、“惊倒”、“望前牙”等动作,描绘出访客到达时的情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朴素与真实。第三、四句通过“能忘特进群公表,来访寻常百姓家”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百姓的关怀。第五、六句“草市波喧腾骑竹,柴门路隘簇鞍花”则通过“草市”、“波喧腾骑竹”、“柴门”、“路隘簇鞍花”等细节,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集市的繁忙景象和乡村道路狭窄而拥挤的特点。最后两句“屏窥不信雌同甲,为倍高明两鬓华”,则通过对“屏窥”、“不信”、“雌同甲”等词语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青春易逝的感慨。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与乡村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1. 作品意义
  • 反映时代背景:刘辰翁作为南宋末年的文人,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身世的感慨。通过《周耐溪见访》,刘辰翁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体现了文人对于时代变迁的关注和思考。
  • 文化传承:刘辰翁的诗词作品,尤其是这首《周耐溪见访》,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也成为了后世研究宋末元初文学的重要资料。其作品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元素,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周耐溪见访》不仅是刘辰翁个人文学创作中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南宋时期文人生活与社会现实的珍贵史料。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赏析,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同时也能感受到刘辰翁作为文人的情怀与担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