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景夜雨更秋风

世事惟孤枕,吾生尚转蓬。
共谁堪夜雨,何意更秋风。
已是霖铃苦,何当刻漏终。
又闻翻溟滓,不是滴梧桐。
衰壑鸣蛩外,寒灯落叶中。
忽明天似水,万里附冥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景夜雨更秋风》是刘辰翁创作的一首宋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与心境。下面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 世事惟孤枕,吾生尚转蓬:诗人表达了一种孤独与漂泊的生活状态,用“孤枕”形容自己生活的孤单与寂寞,“尚转蓬”则比喻自己的生命如同随风飘荡的浮萍,无法安定。
  • 共谁堪夜雨,何意更秋风:这里的“共谁堪”意味着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感到无人可以倾诉心中的苦楚;而“何意更秋风”则表达了诗人对无常命运的感慨,秋风似乎在提醒着一切终将改变,增添了一份悲凉。
  • 已是霖铃苦,何当刻漏终:通过“霖铃”这个意象,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和痛苦。而“刻漏终”则是对时间流逝的一种无奈表达,意味着无论经历了多少苦难,最终还是要面对时间的终点。
  • 又闻翻溟滓,不是滴梧桐:这句诗中的“翻溟滓”可能指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象征着人生的艰难与挑战。而“不是滴梧桐”则表明尽管困难重重,但诗人仍保持着坚定的意志,不会屈服于现实的压迫。
  • 衰壑鸣蛩外,寒灯落叶中:诗人在这里用“衰壑”与“寒灯”这两个意象来形容环境的凄凉与孤独。而“鸣蛩外”与“落叶中”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孤独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忧郁。
  • 忽明天似水,万里附冥鸿: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中,诗人通过对天空的描述,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他希望像大雁一样自由地飞翔,摆脱当前的困境,追求更高的理想。
  1. 诗歌鉴赏
  • 情感深沉:刘辰翁的这首作品充分展示了其深厚的情感底蕴,无论是对生活艰辛的感慨,还是对时间无情的感叹,都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 意境优美: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每一个意象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
  • 哲理深邃:在看似平淡的诗句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引人深思。如“已是霖铃苦,何当刻漏终”等句,都在提示人们要珍惜现在,把握未来。
  1. 作者简介
  • 生平经历:刘辰翁(1232—1297)是南宋时期的诗人,字会孟,号须溪。他的一生颇为坎坷,曾因直言不讳得罪权贵而一度流放。但在晚年,他选择隐居,专心于文学创作。
  • 文学成就:刘辰翁的文学作品多表现出他对家国情怀的深深忧虑。他的诗歌风格豪迈而不失沉痛,真率而充满力量。《秋景夜雨更秋风》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捕捉。

刘辰翁的《秋景夜雨更秋风》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幅描绘人生百态、抒发内心感慨的画卷。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让读者在品味之余,也能深深地感受到作者所传达出的那份对于生活的执着与热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