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景疏雨滴梧桐

疏雨兼长夜,巴山信未通。
寥寥深院落,滴滴在梧桐。
泪与檐相续,听如漏未终。
寒飘金井上,愁入碧阶空。
楚水孤蓬暝,吴宫落叶红。
霖铃南内晓,今古此声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景·疏雨滴梧桐》是刘辰翁的作品,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深情描绘。这首诗通过描述深夜细雨与梧桐树的对话,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感氛围。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刘辰翁(1237年—1297年),字会孟,别号龙洲道人,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宋亡的动荡时期,身处战乱之中却仍致力于文学创作,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1. 诗词原文
    疏雨兼长夜,巴山信未通。
    寥寥深院落,滴滴在梧桐。
    泪与檐相续,听如漏未终。
    寒飘金井上,愁入碧阶空。
    楚水孤蓬暝,吴宫落叶红。
    霖铃南内晓,今古此声中。

  2. 诗词解析

  • 疏雨兼长夜:表达了诗人在漫长夜晚中的孤独感受,雨声似乎伴随着漫长的夜晚,增添了一分凄凉和寂寞。
  • 巴山信未通:这里的“巴山”可能指特定的地理位置或象征意义,而“信未通”则反映了诗人与远方亲人或友人的联系中断,无法传递信息或得到回应的悲哀。
  • 沥沥在梧桐:通过“滴答声”描写梧桐树上雨水落下的声音,形象地传达出雨夜的氛围和诗人内心的感受。
  • 泪与檐相续:用“泪”来比喻雨点落在瓦面上的声音,增加了情感的深度,表达了诗人在雨夜中的情感宣泄和哀愁。
  • 寒飘金井上:描绘了雨夜中金色井台上的霜冻和寒冷,营造了一种冷清和孤独的感觉。
  • 愁入碧阶空:描述了雨后的庭院显得空旷无人,只有雨水流淌的声音,增添了一丝凄凉和忧愁。
  • 楚水孤蓬暝:以楚地的水乡为背景,黄昏时分的孤蓬摇曳在雨中,象征着诗人的漂泊和孤独。
  • 吴宫落叶红:提到吴宫(古代吴国的宫殿)在雨中落叶飘零,红色的叶子在雨水中显得格外凄美,也隐喻了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 霖铃南内晓:南内可能是南宋都城临安的一个地点,这里提到了“霖铃”可能是指宫廷里的某种乐器,而“晓”则意味着早晨,可能是在提醒人们黎明的到来,同时也暗示着新的希望或结束。
  • 今古此声中: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人事更迭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歌本身的永恒价值。
  1. 作品赏析
  • 艺术手法:刘辰翁在这首作品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例如,他通过声音的描写来传达情感,如“泪与檐相续,听如漏未终”,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雨夜中的情感波动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时代的忧虑。诗中的“孤蓬”、“吴宫”、“落叶”等意象,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
  •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刘辰翁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通过对传统诗词形式的运用和创新,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同时,它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秋景·疏雨滴梧桐》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幅流动的画面,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和历史的痕迹。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宋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