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 · 其二甲午九日午山作

旧游山路。落在秋阴最深处。风雨重阳。无蝶无花更断肠。
天知老矣。莫累门生与儿子。不用登高。高处风吹帽不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减字木兰花·其二甲午九日午山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全词语言明白晓畅,自然流畅,不假雕琢,极富音乐美,为宋词中的名篇之一。

在这首诗中,“我”即东坡居士,他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赴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时,九月九日(重阳节)与好友张文潜同游了东禅寺。这首词就是他们出游时所赋。

原文如下:

丙寅九日、离海陵(案当作“密”)从事,始与张文潜会于吴江(案当作“吴淞江”)之横浦,坐舟中各赋一绝句以纪之,复和前韵者三首,又别一诗云:“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开头三句写秋江景色。起二句写景,由远及近,由高及低,层次分明,形象清晰。“红蓼”“黄花”点染秋意,渲染出一种清冷寂寥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凄怆的情怀。后两句宕开一层,由眼前景物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下片写情。开头一句“相逢不道春将老”,是说这次分别以后,何时才能再与张文潜入吴淞江游览呢?“相逢”二字承上启下,表明两人此次相会是难得的。“落帽”两句,既点明题旨,又写出自己的旷达情怀。“谈笑”二句,以“酒”和“歌”喻友情,表现了东坡与友人的亲密无间和相互慰藉之情。最后二句,写自己与朋友离别后的痛苦心情。“何似”二字,既是对前面四句的总结,又是对下文的预告。结句“西风”二字,不仅照应题目中的“九日”,而且使全词戛然而止,余韵袅袅不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