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 其七谢友人

老去尚呼张丈,醉中自惜熊儿。越王台上鹧鸪啼。三朝臣不遇,无复好文时。
情绪幽幽似结,鬓丝索索禁吹。病来魂不到相思。散人腰已散,倚杖叹吾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江仙·其七》是宋代诗人刘辰翁创作的一首词作,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和老年孤独的感慨与自嘲。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刘辰翁(1237年—1297年),字会孟,号须溪,又号归来子,江西吉安人。他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以词著称于世,与辛弃疾、陆游并称“宋词三大家”。
  1. 诗词原文
    老去尚呼张丈,醉中自惜熊儿。越王台上鹧鸪啼。三朝臣不遇,无复好文时。情绪幽幽似结,鬓丝索索禁吹。病来魂不到相思。散人腰已散,倚杖叹吾衰时苦腰带。

  2. 主题思想

  • 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晚年的感慨与自嘲,通过对酒和美人的咏唱,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岁月匆匆及老年孤寂的感受。在词中,刘辰翁通过回忆年轻时光和呼唤故友,展现了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和悲伤。
  1. 词中的意象
  • 张丈:可能是作者的老朋友或同辈人物,在词中被唤作“张丈”,象征着友情和怀旧。
  • 熊儿:可能指代作者年轻时的自己或者某个特定的人物,在诗中被自我珍惜,反映了对往昔岁月的留恋。
  • 越王台: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地点,可能与作者的历史记忆或文化情怀有关。
  • 鹧鸪:在古代诗词中,鹧鸪常常被用作思乡和离别的象征。在这首词中,鹧鸪的啼叫可能代表了作者对故乡和逝去时光的回忆。
  • 情绪”:“情绪幽幽似结”,这里的“情绪”可能指的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纠葛和思绪纷乱。
  • 鬓丝索索:形容人的发丝稀疏,可能暗示着衰老和生命的脆弱。
  • 病来魂不到相思:“病来魂不到相思”表达了疾病带来的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使得作者无法再像往常一样沉浸在对亲人或朋友的思念之中。
  • 散人腰已散:“散人腰已散”,这里的“散人”可能指的是曾经有理想和抱负的人,而“腰已散”则意味着理想和抱负已经消磨殆尽,只剩下身体的束缚。

《临江仙·其七》不仅是刘辰翁对个人生命经历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传统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深情吟咏。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面对人生挑战时的启示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