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 其五咏海棠

无花敢与姚黄比。对对鸳鸯起。识他金带万钉垂。谁向麒麟楦里、卸猴绯。
潜溪以上难为说。自是君恩别。后来西子避无盐。又道君王捉鼻、又何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虞美人·咏海棠》是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刘辰翁的作品,创作于其晚年。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诗歌原文
    无花敢与姚黄比。对对鸳鸯起。
    识他金带万钉垂。谁向麒麟楦里、卸猴绯。
    潜溪以上难为说。自是君恩别。
    后来西子避无盐。又道君王捉鼻、又何嫌。

  2. 作者简介

  •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庐陵灌溪人。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诗人,景定三年登进士第。他的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刘辰翁在《虞美人·咏海棠》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无花敢与姚黄比”通过对比强调了海棠的独特之美;“识他金带万钉垂”则通过夸张手法描绘出海棠的高贵身份;“后来西子避无盐”则借用了中国古代美女西施的故事来隐喻海棠的美貌。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对海棠的赞美之情。通过对海棠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1. 历史背景
  • 刘辰翁生活的南宋末年是一个战乱频繁、国运衰微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1. 文化意义
  • 《虞美人·咏海棠》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和政治隐喻。通过对海棠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南宋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刘辰翁的《虞美人·咏海棠》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深意的文化作品。它不仅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南宋末年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和历史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部宝贵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变迁的复杂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