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徐行,马后驰,天寒游子来盱眙。
功名邂逅未可知,生身毕竟要何为。
既不起草黄金闺,又不侍宴白玉墀。
何不夜投将军飞,劝上征伐鞭四夷。
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
安能生死困毛锥,八韵作赋五字诗。
金牌郎君黄头儿,有眼不忍重见之。
志大才疏浩无期,逢人举似人笑嬉。
谓之痴人未必痴,唤作奇士何能奇。
盱眙行
介绍
《盱眙行》是宋代诗人刘过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而非小说或戏剧作品。该诗以游子的视角和对功名、报国及壮志的追求为主题,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激昂的意境,展现了男儿应有的气概和志向。《盱眙行》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在文学上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盱眙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信息对理解其意义至关重要。刘过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多表现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情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宋金交战的背景下,刘过作为一名抗金战士,在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的战场上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悲壮。这种背景使得《盱眙行》不仅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充满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史诗。
从文学角度来看,《盱眙行》的语言风格、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都值得深入探讨。刘过的诗歌语言简练有力,善于用词造句,能够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这首诗中,他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如“沧海可填山可移”等,这些诗句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内心世界。同时,诗中所蕴含的壮志豪情和对功名的渴望也是宋代文人常见的追求,这一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为突出。
《盱眙行》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还在于它对后世的影响。尽管《盱眙行》可能不如许多其他经典文学作品那样广为人知,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作为研究宋代文学、特别是南宋文学的重要文献,《盱眙行》为人们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精神风貌和文学风貌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和精神价值。
《盱眙行》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丰富艺术表现力的诗词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够领略到宋代文学的独特魅力,还能够进一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