翛然亭

每到阑干畔,徘徊暮始还。
为怜临水寺,尽见隔城山。
墙缭青苔里,舟藏绿树间。
松扉宜步月,只是限重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翛然亭》是元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所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游览见山亭的心境和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超脱世俗束缚的精神追求。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氵隐亭》是元好问的五言诗,其中包含了许多富有画面感和哲理意味的句子。诗中通过对环境与情感的描述,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
  2. 创作背景:元好问生活在金元更迭之际,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他的作品往往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也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触动,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内心的孤独与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
  3. 文学价值:《翛然亭》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它是元好问的代表作之一,更因为它体现了元代诗歌的风格特征,即注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洞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后世广泛传颂,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主题思想:诗中的“翛然若新沐”一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在见到美景后的心灵净化过程。诗中所传达的是一种超脱物外的闲适与宁静,以及对尘世纷扰的淡然处之。这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坚守,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平静的执着追寻。
  5. 艺术特色:元好问的诗歌语言精炼,情感真挚,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在这首诗中,通过对“临水寺”、“隔城山”等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松扉”、“重关”等具体物件的点染,诗人巧妙地构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深度。

《翛然亭》不仅是元好问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对内心自由的不懈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