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日鸣秋赋,中年读古书。
宁游鲁侯泮,不诣汉公车。
郑老先生行,申公八十馀。
何妨凤雏小,玉润亢门闾。
挽郑贡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郑贡士》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作品。
这首诗作创作于刘克庄年轻时,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敬重。诗中“少日鸣秋赋,中年读古书”两句,反映了他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文学,到中年时依然坚持读书学习的情景。这种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体现了刘克庄作为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刘克庄在诗中也表达了一种人生态度,即宁愿选择宁静的生活,也不愿屈从于官场的浮躁与虚伪。“宁游鲁侯泮,不诣汉公车”这句话,展现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束缚的厌恶。这种对生活选择的坚持,体现了诗人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的追求。
诗篇中也流露出对前辈学者的尊敬之情。通过提到“郑老先生行”以及“申公八十馀”,刘克庄表达了对老一辈学者的敬仰。这种尊重前贤的态度,不仅体现了诗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他学术追求的重要体现。
《挽郑贡士》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志向的诗歌,它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看到宋代文人对于学问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前辈学者的尊敬。这些元素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现代,虽然科技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但人们依然需要这种传统美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通过学习和传承《挽郑贡士》,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和品德,从而提升自我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刘克庄的《挽郑贡士》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与志趣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赏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光大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