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四月气如蒸,却忆吴中始卖冰。
绿浦游船常载妓,画廊浴鼓或随僧。
梦过水榭闻凉笛,身在山房伴晓灯。
怊怅乌丝栏上笔,蓬窗学写字如蝇。
乍暑一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乍暑一首》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作品里,刘克庄巧妙地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吴中的怀念以及当下环境的感慨。《乍暑一首》的原文如下:
南州四月气如蒸,却忆吴中始卖冰。
绿浦游船常载妓,画廊浴鼓或随僧。
梦过水榭闻凉笛,身在山房伴晓灯。
怊怅乌丝栏上笔,蓬山无计再登临。
首两句“南州四月气如蒸,却忆吴中始卖冰”描绘了南方四月份的酷热,以及记忆中吴中地区初夏时节的凉爽和人们售卖冷饮的情景。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也体现了地域间的差异。接下来,“绿浦游船常载妓,画廊浴鼓或随僧”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悠闲生活,船只载着歌女,浴场旁伴随着僧人的打钟声。这一句通过对当地风俗的描写,增添了诗歌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第三联“梦过水榭闻凉笛,身在山房伴晓灯”则转入梦境之中,梦中的景色依旧宁静而美好,仿佛能让人忘却尘世的喧嚣。然而,“怊怅乌丝栏上笔,蓬山无计再登临”则流露出一丝遗憾与无奈,可能是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有所感悟。最后两句“怊怅乌丝栏上笔,蓬山无计再登临”更是强化了这种情绪,表达了作者无法回到理想状态的深切遗憾。
《乍暑一首》作为一首具有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忆,也是对历史变迁的一种反思。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刘克庄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这首诗也启示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美好的传统和文化,它们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乍暑一首》不仅仅是一首诗词,更是一幅展现宋代文化风貌和人文情怀的画卷。它以其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