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汤升伯因悼紫芝

紫芝曾说子能诗,开卷如亲玉树枝。
古佛写成翻水偈,天仙遗下步虚词。
的然沈谢何难识,逝矣应刘不可追。
寂寞西湖三尺墓,谁携斗酒一浇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汤升伯因悼紫芝》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友人逝去的哀悼之情,以及其文学才华的赞美。

诗中的“紫芝曾说子能诗,开卷如亲玉树枝”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赞美,仿佛诗人与紫芝一样,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亲近。这种表达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朋友才华的认可,也展示了他深厚的友谊和对其成就的骄傲。

“古佛写成翻水偈,天仙遗下步虚词”则通过比喻和象征,描绘了一幅超凡脱俗的图画。这里的“翻水偈”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经文或偈语,而“步虚词”则可能是指道教中的颂词或赞歌。这些词汇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神秘色彩,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脱现实的精神境界。

“的然沈谢何难识,逝矣应刘不可追”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友人的哀思。这里提到的“沈谢”,可能是指南朝时期的两位著名文人沈约和谢朓,他们的诗文在当时广为流传,成为后人学习和效仿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友人才艺的高度赞扬,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已故的哀婉之情。

“寂寞西湖三尺墓,谁携斗酒一浇之”则以景衬情,通过对西湖墓地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去世后孤独凄凉的感慨。这句诗不仅描绘了一个凄凉的画面,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答汤升伯因悼紫芝》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它不仅展示了宋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诗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