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江东会集时,二君独许话心期。
春风萧寺同登塔,落日荒台共读碑。
百吏染毫供草檄,万花围席看题诗。
那知数尺无情土,别后双埋玉树枝。
忆毛易甫薛子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忆毛易甫薛子舒》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与友人在江东相聚时的情感和经历。下面将对文学作品《忆毛易甫薛子舒》进行详细介绍:
诗歌原文:昔在江东会集时,二君独许话心期。春风萧寺同登塔,落日荒台共读碑。百吏染毫供草檄,万花围席看题诗。那知数尺无情。
诗歌赏析:这首诗歌通过对两位友人在江东相聚情景的描述,展现了深厚的友谊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朋友相聚时的喜悦与感慨融入诗中,让人感受到那份难得的情感。特别是“春风萧寺同登塔”和“落日荒台共读碑”,这些描写不仅富有画面感,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友情的重视和珍惜。同时,诗中的“千花围席看题诗”一句,更是展现了友人间的互动和欢乐氛围,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温馨和乐趣。
诗歌背景:刘克庄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普遍感到压力巨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有如此深厚的友情,无疑增添了诗人的生活色彩,也让诗歌具有更深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诗歌创作特色:刘克庄的这首《忆毛易甫薛子舒》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其用词精炼,情感真挚,既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之情,也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修养。
诗歌影响与传承:《忆毛易甫薛子舒》不仅是刘克庄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宋代文学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在当时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被后人多次传颂和模仿。
刘克庄的《忆毛易甫薛子舒》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情感、展现友情美好的文学作品。它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宋代文学和社会风情的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