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囊山觉初长老其二

雪峰寺里曾相识,面皱颧高五十馀。
削发入山参最久,白头出世瘦如初。
觉心不共真身坏,遗偈犹能战手书。
何必塔铭并语录,吾诗自可表幽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囊山觉初长老其二》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组古诗,共四首,每首都描绘了雪峰寺里一位名叫觉初的长老的形象。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作者简介
  • 刘克庄:字隆兴,一字潜夫,号后村居士,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及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个人感慨的深刻反思,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动人。
  1. 诗歌原文
  • 岂谓茶毗速,龛前一怆情: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觉初长老突然去世感到悲痛的心情。”茶毗”原指佛教仪式中火化死者遗体以供修行,此处用来形容觉初长老离世之快,令人措手不及。”龛前”指的是供奉佛像的佛堂,”怆情”则表示悲伤的情感。
  • 空留尊宿貌,难问小师名:诗人通过这句表达对觉初长老已故的哀悼和对其生前形象的怀念。”尊宿”是对高僧的尊称,”小师名”则是对觉初长老的亲昵称呼。
  • 骨已迎归塔,衣多唱入城:这两句描述了觉初长老死后的情景。”骨已迎归塔”意味着觉初长老的尸骨已经安葬在寺庙的高塔中,”衣多唱入城”则可能是指他在世时经常在城中吟唱诗句,如今他的衣物也随着他的离开被送往城里的墓地。
  • 百年如此过,何异不曾生: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觉初长老一生经历的感慨。”百年如此过”指的是觉初长老一生历经风霜,”何异不曾生”则是说如果觉初长老没有去世,那么他的生命也将如同普通人一样度过一生。
  1. 诗歌解读
  •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理宗景定年间。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克庄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悲愤和无奈。
  • 艺术特色:刘克庄的诗歌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哭囊山觉初长老其二》作为其中一部分,以其深情的笔触和对人物命运的深刻同情,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无常和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
  1. 文化意义
  • 禅宗思想:觉初长老在雪峰寺修行多年,其一生体现了禅宗思想的精髓,即心性与真身的合一。这首诗通过对觉初长老的描写,传达了禅宗追求心灵解脱和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 社会关怀:刘克庄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也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切和忧虑。通过这样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除了以上内容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在阅读和欣赏刘克庄的诗歌时,应了解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含义。
  • 学习刘克庄的诗歌不仅要关注文字的表面意思,更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念。
  • 对于喜欢古代文学的朋友来说,可以通过研究刘克庄的作品及其与其他诗人的交往来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的文坛风气和文化环境。

《哭囊山觉初长老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对人生无常感慨的诗歌,也是刘克庄对禅宗思想理解和人生哲理的一次深刻探索。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后文化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宋代文学的特点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