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猫

饲养年深性已驯,攀墙上树可曾嗔。
击鲜偶羡邻翁富,食淡因嫌旧主贫。
蛙跳阶庭殊得意,鼠行几案若无人。
篱间薄荷堪谋醉,何必区区慕细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失猫》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寓意和生动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下面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现实、政治批评和个人情感,语言朴实而富有力度。
  1. 诗歌原文
  • “饲养年深性已驯,攀墙上树可曾嗔。”
  • “击鲜偶羡邻翁富,食淡因嫌旧主贫。”
  • “蛙跳阶庭殊得意,鼠行几案若无人。”
  • “篱间薄荷堪谋醉,何必区区慕细鳞。”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变迁与物欲横流的反思。通过对“猫”这一动物的描写,诗人揭示了人类行为与动物本能之间的对比和冲突。诗中的“猫”象征着那些被物质欲望驱使,失去本真,陷入困境的人们。通过这种象征,诗人批评了那些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境界的行为。
  1. 艺术特色
  • 《失猫》采用了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结构严谨,韵律和谐。每一句都充满了深刻的内涵,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哲理。
  •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动物比喻,使得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画面感。如诗中猫攀墙、打鱼、吃草等场景,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富含哲理。
  1. 文化价值
  • 《失猫》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对于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的重视。
  • 这首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影响力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和研究。

《失猫》作为宋代刘克庄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是文学上的珍品,也是哲学和文化层面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文学艺术的魅力。

相关推荐